最近聽 No Stupid Question ,有一集在講這個主題。其中提到有個在西元前的人叫做 Hillel ,講了很多奇怪,但有點道理的話。他說的話挺有哲理,實在不像是西元前的人會講出來的話。
Golden Rule
我一開始聽到,以為這個詞是數學上費氏數列最後會趨近的黃金比例 Golden Ratio。結果不是,還完全無關。簡單說就是四個字,待人如己。

子貢問曰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
論語
包括論語在內,我們常聽到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這句話常常被用來說教。此外,當代很流行做人要有同理心,叫人試圖在對方的角度,理解事情的更多層面,同理對方的感受。但這些都是老生常談,從小談到大。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過自私,歷史一再證明我們學不會這些事。
我也看到一則維基百科條目,專門搜集一堆待人如己的同義句子的相關出處。其中可以發現,到處都有人用不同的方式宣揚這個概念。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olden_Rule
在猶太教裡面可考據到 Hillel 也說過相關的話。
What is hateful to you, do not do to your fellow: this is the whole Torah; the rest is the explanation; go and learn.
Babylonian Talmud
自利 Self-Interest
有生之初,人各自私也,人各自利也
原君 黄宗羲
這個觀念曾經被亞當斯密 Adam Smith 提出,他表示理論上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利,人類社會就會有持續變好的動力。
相同道理,在 Hillel 的視角裡,也是這麼認為。但他又把事情推到更高的境界。甚至叫你把握當下。
If I am not for myself, who will be for me? And being for myself, what am I? And if not now, when?
Hillel
原來自利的背後的目標,有那麼一層把握當下的味道。
自私與自利的差別
對我來說兩者的差異是,會不會對別人造成過大的外部成本。
如果把受到影響的人,物品,環境,都考慮進來,用成本效益評估後,也利大於弊的話,那就是自利。如果對自己好之外,對其他的人都造成困擾,那就是自私。雖然沒有明確的界線,但這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偏向自私還是自利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