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買了相機之後,就一直很好奇相機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設定。但因為懶得研究,也懶得思考,很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使用自動模式。因為這樣,也沒使用到其他模式,沒有比較,也沒有傷害。
有時候朋友跟我借相機拿去拍,通常比較專業的朋友會使用 M 模式 (全手動 manual)。在這個設定下,所有的參數都可以自由調整,包括光圈,快門時間, ISO 。但有時候他們設定模式在我看來,並不一定比自動模式自然好看。明明顏色跑掉了,拍出來也很糊。一種可能是他拍得不好,另一種可能是我沒有藝術細胞,看不懂他們的創作。
即便如此,我還是想知道相機各項功能的原理,以及使用時機。就算沒藝術細胞,也可以背起來時不時炫耀一下周邊知識。
根據網路上隨意找的影片,其中建議先決定影片的幀率 (e.g, 30),再來是設定快門時間(約為 1/60),快門時間大約是 1/(幀率*2) ,再決定光圈 (會影響背景虛化程度),再決定 ISO ,最後不行了才會搬出減光鏡或是加上燈光。
如果是純拍照的話,那基本上靠快門時間就可以搞定。但太短的快門時間無法拍出動態感,太長的快門時間無法抵抗手抖。
光圈 Aperture
大光圈,可以在短時間內進大光量。有助於縮短拍攝時間 (快門時間),拍攝會動的物體比較不容易拍出模糊的照片。
光圈越大,景深越小。拍攝距離越短,景深越小。焦距越長,景深越小。景深越小,越容易產生背景虛化,或是前景虛華的夢幻感。可以突出主體。
大光圈表示較小的 f-stop 。 f-stop 值從 sqrt(2) ,約略等於 1.4 開始,每次乘一個 sqrt(2) 。光圈增加一檔位,進光量變原來的兩倍。(不太確定,最好閱讀確認一下)
光圈值 N 其實並不止跟鏡頭開孔進光的大小有關,還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。實際光圈 Aparture N 是一個比值,是焦距除以開孔直徑。
![](https://blog-cdn.lichi-che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5/Focal_ratio.svg_-1024x543.png)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-number
但我覺得他的表示法很差,光圈值 1.4 ,通常會寫成 f/1.4 之類的寫法。明明用 1.4 表示就可以了。更奇怪的是,通常大光圈的意思是表示光圈值越小。
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
另一個相機參數,我也覺得很奇怪,就是快門速度。快門速度越短,拍攝一張照所曝光的時間越短。但,這東西怎麼會是速度? 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,但這個參數怎麼看都只是時間而已,哪有速度?
查了一下發現,原來是捲簾快門移動的速度。就像一次跑馬燈移動的速度速度越快,他閃過你眼中的時間越短,看起來越不亮。但我還是覺得應該要叫時間不要叫速度,實在太混淆了。我認為快門時間會是比較好的稱呼。
另外還有快門角度 Shutter Angle 。以前,曝光是有點類似 pie graph 的東西一直轉控制的,每一幀會轉一圈。而快門角度表示多少角度進光量,舉例來說 0 度代表不進光, 360 度代表全開。會跟幀率相關,舉例來說,將快門角度設為 180 度,那們 30 FPS 的狀況下,快門時間就是 1/60 秒。
快門時間加倍,等同所需的光量減半。
ISO
正式名稱為 ISO sensitivity 或是 ISO speed 。簡單來說, ISO 越高,相機對光越敏感,也看起來越亮,可以在很少的光線下拍出照片。但噪點也越多。
ISO 加倍,等同所需的光量減半。
https://www.adobe.com/creativecloud/photography/hub/guides/what-is-iso-sensitivity
Leave a Reply